《梅花烙》这部剧是琼瑶剧里的经典之一,口碑还不错,但它的故事线其实很单薄的,人物设定也很一般,那么这部剧是怎么火的呢?
这大概要归功于剧中唯一的灵魂人物——硕亲王福晋倩柔。
福晋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男女主每个关键时刻,都有她抉择的身影。也正是因为她的一步步抉择,最后把王府一点点推向深渊,"成全"了有情人的同生共死。
那么,她都做了什么抉择呢?
第一个抉择:假贝勒换真格格
因为担心被夺宠,福晋要赶在新宠之前生下王爷的第一个儿子(在这之前他们已有了三个女儿),在姐姐的帮助下,换婴计划开始实施:抱养民间穷人家的男婴,再把自己亲生女儿送走,送走前,福晋在女儿后背上用梅花簪烙了个梅花印,以此作为相认的依据。这样,两个孩子的命运就被彻底改变了。
第二个抉择:迎白吟霜入府
虽然故事以宫斗剧开头,但琼瑶还是弱化了这部分的内斗,福晋地位因为儿子的出色而屹立不倒,她的母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包括为皓祯特制了一个白狐毛的吊坠。
当她发现,一向懂事乖巧的儿子,罔顾身份礼法和将来的赐婚,和卖唱的风尘女子有情时,她大怒,一心想以威逼利诱和高压手段逼退白吟霜,福晋是非常讨厌这种靠色相吸引男人的女子的,当年的翩翩现在的侧福晋,就是她内心最大的痛,因为这样的女子,她被迫放弃了亲生女儿,所以一向温柔高贵的福晋会以破釜沉舟、直捣黄龙的心态去找吟霜。
可见到吟霜时,那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和生死不弃的贞烈气节,让福晋不得不屈服和妥协,她忘记了自己来这一趟的目标和初心,竟然同意将吟霜接入府中。这一步的剧情节奏似乎太快,照理说,她应该回去消化一下情绪,至少和王爷商量一下吧。
福晋明知皇上指婚是铁板钉钉的事,却没有手段让恋爱脑中的两个年轻人断得干干净净,甚至为了让皓祯和公主圆房,答应吟霜入府,拉进了他们的物理距离。
对着不爱的新婚妻子,而深爱的女子近在咫尺,这让皓祯怎么能够处理好和公主的夫妻关系呢,又怎么能让帝后宠爱的公主不仇视憎恨吟霜插足自己的婚姻呢?所有这些人关系走向恶劣,都是福晋一手造成的。
第三个抉择:公然站在公主对立面
按理说,公主毕竟是下嫁,皓祯在婚姻关系处理上理亏在先,动粗在后,福晋作为婆婆,要是有智慧,这时候就应该对两个儿媳妇一碗水端平,缓和三人的矛盾,而不是公然地站在公主的对立面,护着吟霜。
毕竟公主是金枝玉叶,帝后掌珠,而吟霜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汉女,巨大的阶级地位摆在那里的,皓祯可以头脑发热,没有政治敏感性,在王府掌权二十多年的福晋,怎么可能没这种意识呢?
福晋作为王府的主母,公然站在卖场女子这边,对公主对抗,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行为,也代表了整个王府的选择,这也太让人侧目了,难怪公主要发疯。
第四个抉择:公然揭发当年真相
吟霜梅花烙暴露,让福晋认出了当年被抛弃的女儿,于是福晋把失而复得的赎罪心和保护欲发挥到了极致。
因为种种打击和挫折,公主陷入了自己营造的“白狐”梦靥。而这时候,福晋害怕公主的话传入皇宫,伤害吟霜,就不管不顾的把公主软禁在府内。这完全就是以下犯上的大罪,而身为亲王福晋却完全不考虑整个王府的利益了,冲动就是魔鬼啊,要说别人不怀疑她是被白狐蛊惑,这都不可能了。
再到后来,皇帝狩猎归来,看到神志不清的公主,生气的下令将吟霜逐出王府,削发为尼,站在帝王的角度,这已经够宽厚仁慈了,但是福晋却偏偏不肯,她舍不得女儿再次分离,居然情绪崩溃的说出真相,甚至还以死相逼,此刻皓祯的安危,王府的前途,她全部都抛之脑后了。
这种孤注一掷的劲头,不是把所有人都往火坑里推吗?还是当着侧福晋和皓祥的面,受了这么多年窝囊气的母子俩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兴风作浪了,福晋这么做,不就是落人口实吗?有妻如此,难怪王爷支撑不出要跌到了。
剧情的最后,皓祯和吟霜阴差阳错,皓祯带着吟霜回归山林,化作一对白狐,结局多少带有一点仙侠色彩,悲剧中留一点温情和希望吧。
很无语,十分不在线的福晋就这么一步步的推动着剧情。虽然琼瑶剧的特点是爱情至上,但是也得有基本的逻辑吧。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