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在中国不仅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在民间风俗中也大受喜爱。正如宋代范成大《梅谱》中所云:“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梅之实可以和味,可以疗疾,亦可为食为饮;梅之花既是“岁寒三友”又是“花中四君子”;梅之形象常以入诗入画,又常用作建筑、服饰、陶瓷等各种器物的雕刻纹饰或花样图案;梅之字也常用作人名、地名、物产名、时节名等各类事物的命名。可见,梅由一种自然天生之物已经深深嵌入到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空间当中。
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和话语资源,“梅”特别是“梅花”在宋代可谓是大放异彩。古人往往以梅抒情、喻人,以“梅”见天地、见自然、见人见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梅花字字香>提要》称:“《离骚》遍撷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江湖诗人,无论爱梅与否,无不借梅以自重。”
于此可见“梅”在宋代社会文化空间中的兴盛程度,正如杨万里所说:“盖梅之有遭,未有盛于此时者也”,也因其“盛”而备受后世